三農大小事,盡在興農評。养女防老
在傳統農村觀念裏,兴农“養兒防老,评丨積穀防饑”是农村男鐵律,“生兒子”被當作晚年保障。成趋传女但這一觀念正在發生著巨大的势传轉變。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師生調研發現,也该如今,养女防老嫁出去的女兒共同甚至更多地承擔起了農村父母的養老責任,出現了所謂的“女兒養老”現象。(據12月26日南風窗)
這種轉變並非偶然,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引發人口流動與家庭結構變化的結果。
少子化和城鎮化使得兒子養老麵臨壓力。農村居民生育觀念逐漸轉變,農村家庭子女數量明顯減少,單純依靠兒子養老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城子女難以和老人長期一起居住並承擔傳統的贍養職責。
農村女性經濟地位的提升為“女兒養老”奠定了現實基礎。以往女性經濟不獨立,隻能依附夫家,承擔給公婆養老之責,許多“養兒防老”的本質是“兒媳養老”。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女性普遍獲得與男性同等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也幾乎與城市女性無差別,有了穩定收入,既改變了自身家庭地位,也為父母養老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民法典規定,成年子女均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女兒參與養老不是取代兒子的角色,而是基於親情與家庭倫理的共同擔當。女兒的細致入微與兒子的有力扶持相互配合,方能讓父母在暮年收獲更為周全、暖心的照料與嗬護,也有利於促進家庭內部關係的平衡與融洽。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養兒防老”觀念已逐漸轉變,但“傳男不傳女”的觀念卻依舊滯後。如報道的案例所示,在農村,承擔著更多養老責任的女兒分得的家庭財產往往比兒子少,耕地、宅基地等分配多以兒子為主體,外嫁女往往難以“分一杯羹”,這不僅有家庭“偏心”的因素,也有以村集體等為代表的鄉村社會傳統觀念的桎梏。
農村“女兒養老”現象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生動寫照,它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積極一麵,也暴露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唯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構建更為完善、公平且可持續的養老體係,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推動移風易俗,才能讓更多農村老人安享晚年。
作者:方壯瑋